灣仔劇團簡介

灣仔劇團早期名為「青年劇團」,成立於一九八三年,團員來自灣仔少年話劇組及香港浸會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戲劇課程的學員。 

八四年加入灣仔區文娛康樂體育會成為其直屬劇團。八七年三月獨後,改名「灣仔劇團」。八九年五月一日,獲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於該日正式易名為「嘉士伯灣仔劇團」。

九五年十一月一日起二度獨立,復稱「灣仔劇團」。劇團現有團員四十餘人,所演劇目以本地創作劇為主。為聯繫對話劇有興趣的朋友,另設立「灣仔之友」組織。一九八七年起,出版戲劇月刊「劇訊」達十三年七個月,最後三年(一九九七至二零零零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於一九九一年,灣仔劇團榮獲香港戲劇協會頒贈「拓展戲劇觀獎」。

灣仔劇團在發展早期,曾努力推動社區戲劇,焦點放在外展演出,尤其大力推廣公民教育,配合當時區議會活動,街坊劇流行,足跡遍佈社區中心、青少年中心、屋村及老人院社等。

八七年開始,集中精力泡製大型製作,劇目以本地創作劇為主,來源包括大師杜國威、陳敢權的作品,也有本團團員俊男(龍智成)、潘嘉良及老信等的劇本,多以群戲及澎湃活力見稱,較被人受落,為人知曉的製作有:《女店主》、《聊齋新誌》、《取西經》、《我對青春無悔》、《橫觀直看打斜Look》、《再見女郎》、《擺檔俏冤家》、《五個受傷的女人》、《飛躍紅船》……等。

九零至九六年,灣仔劇團統籌了七屆「嘉士伯戲劇節」,一個由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為具專業水平的業餘及職業團體提供演出機會的戲劇節。曾參與這戲劇節的團體,除灣仔劇團外,計有:一九九零年「第四線劇社」及「致群劇社」;一九九一年「沙田話劇團」及「赫墾坊劇團」;一九九二年「海豹劇團基金有限公司」及「演戲家族」;一九九三年「香港戲劇協會」及「中天製作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新域劇團」及「劇場組合」;一九九五年「香港影視劇團」及「藝進同學會」;一九九六年「糊塗戲班」、「赤犢劇團」及「觀塘劇團」。

九六至二零零一年左右,本團不斷傳出喜訊,結婚、升職、置業、出外深造、移民、生兒育女……等等人生喜事成為劇團主要「製作」;這是灣仔劇團的「守業期」。較引人注意的作品有本團團員老信的《想飛的蝸牛》、《朝狗晚拾》、《幕後被玩家》、《男人最痛》、《飛越醫療院》、改編自金庸小說的《鹿鼎記》及一休的《鄉心一夜》。

二零零一年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舉辦的「藝術家駐場計劃」的駐場藝術家,所駐場地為牛池灣文娛中心,所舉辦的活動名為:「劇壇新秀特訓營」。

二零零三年四月一日至二零零四年三月三十一日灣仔劇團與康文署主辦,並由東邊現代舞蹈團及本地薑舞蹈團協辦,「牛池灣文娛中心節目夥伴計劃」,利用牛池灣文娛中心設施,舉行橫跨一整年的多元化演藝活動,包括戲劇、舞蹈、音樂三項元素;活動分舞台表演、講座、課程、工作坊、示範、大師班、座談會及分享會等形式。二零零三年適逢灣仔劇團二十周年,本團除了傾力炮製歌舞劇《再度飛躍紅船》外,亦藉著「節目夥伴計劃」,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推出連場好戲,包括:俊男的《我對青春無悔》及《我對青春無悔(延續篇)》、火火的《老馬有火》、杜國威的《榕樹下》及潘惠森的《狄龍潤發》;並再次舉辦「劇壇新秀特訓營」旨在培育新一代戲劇愛好者。

二零零六及零七年再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牛池灣文娛中心節目夥伴計劃」,節目好評如潮,計有由資深演員擔綱演出的《橫觀直看打斜Look》、改編自作家周淑屏同名小說的《彌敦道兩岸》、由金牌編劇潘惠森早年編寫的《小島芸香》,更有把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改裝成歌廳的《一夜歌再續一夜情》及深受家長和學員歡迎,並培育精英無數而多次舉辦的「劇壇新秀特訓營」,而《第二把交椅之瘋癲戲子》就是這個計劃的壓軸演出。

二○○八年乃灣仔劇團建團廿五周年,我團以《秒速18米》來慶祝這大好日子,故事講述七屆香港單車總冠軍洪松蔭先生令人肅然起敬的奮鬥歷程,演出獲一致好評,口碑載道。

灣仔劇團-歷年演出表